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作者:于东恩
查看:5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战略目标是,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表明,在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 “发展继续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对于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者,积极研究继续教育规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创新性做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5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启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十几年来,这一活动由民间行为变为政府行为,成为落实“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2017年,山东省教育厅向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下发了《关于举办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决定于2017年10月14日至20日在全省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我校积极响应,认真部署,制定方案。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我就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参与此项活动的内容之一。


一、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指已经脱离普通学校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教育工程CEE(Continuing EducationEngineering)。196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各国专家成立了 “继续教育工程国际专家工作组”,对各国继续教育工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和论证,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此后各国继续教育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所设置的继续教育组织和机构也如雨后春笋。
  继续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四种形式,成人高考又包括脱产、函授、业余三种具体形式,目前各高校的成人高考主要是函授。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研修,修学时间较短或内容较单一,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员完成学业,考核合格,由学校或培训单位发给培训结业证明,但非学历教育培训不得颁发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等和学历教育相混淆的证书和文凭。结业证明颁发情况应建立专门档案。结业证明应注明以下内容:①学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学习起止年月;②修学的性质 (如培训班、辅导班、进修班等)、形式 (如脱产、业余等);修学课程的名称和考核成绩;③学校主管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印章;④发证时间及编号。
  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二者密不可分。没有继续教育的大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因为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日制教育,只能解决部分人、部分阶段的教育,要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只能依靠继续教育。当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离不开高校等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高校自身发展的途径。


二、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国东教授曾从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未来学的角度对 “学习型社会”进行诠释。学习型社会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全民学习,一是终身学习。
  1.全民学习

    20世纪50年代末舒尔茨提出 “人力资本理论”,从6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一些国家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激发了公众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与追求。因为这个理论明确地告诉大家,公众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与所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全民教育大会,发表了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把全民学习及与此相对应的全民教育思潮推向了一个高潮,使全民教育成为各国政府的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N·鲍尔说: “我们全球社会所不能浪费的一种资源,就是人类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
  全民教育落实到个人就是全民学习,全民教育是政府行为,全民学习是个体行为,二者相辅相成。中国有13亿多人口,拥有世界最广大的教育市场,而中国目前小学、中学、大学一贯制的学校正规教育,其教育对象只是青少年,只占我国人口和教育市场的一小部分。2016年末,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在校生共有2亿5千多万,而全国就业人口有7亿6千多万。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42.7%,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的适龄青少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就说明,一方面,中国推动全民教育的工程浩大,需要政府提供物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全民学习的潜力巨大、前景美好,中国的全民学习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2.终身学习

    1965年12月,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 “终身教育”思想:把人生分为用于受教育的前半生和用于工作的后半生是不科学的,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应当为人们提供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20世纪90年代在罗马和渥太华召开的两次世界终身学习会议上,都提出了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思想,即学习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已经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社会的进步已经使人再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以 “学会生存”。终身学习的思想获得全球范围的共识,并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本质一致、互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终身教育落实到个人就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更多地强调国家或政府及其教育机构给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人生各个阶段多种多样教育的需求。终身学习则强调个人的态度和动机,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强调公民个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在学习里比在教育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而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
  当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知识激增,每时每刻都涌现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总量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2%。二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将会落后于时代。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是80-90年,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年,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为2-3年。因此,在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能满足日后一生工作生活的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需延长为5-22岁;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惟有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必须是终身的、无止境的。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就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而言,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还有很大差距,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建设学习型社会离不开教育,除了离不开小学到大学的全日制教育,也同样离不开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将成为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特征。政府推进继续教育,重点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舆论宣传上,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和接受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让继续教育思想深入人心,鼓励全国人民参与到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来。二是在政策、物质、技术上支持继续教育,把接受继续教育作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场所、师资、教材和网络等物质基础,把支持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落到实处。
  2.个人: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观

    观念很重要,它会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和影响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传统观念里,农民的职责是种地,工人的职责是做工,商人的职责是做生意,学习和受教育只是青年学生的事情,是阶段性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人等成年人,年龄大了就没必要再学习了,这样的观念显然是不适应知识和信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今天,不符合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需要。因此,作为个体,每个公民必须首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观,强化 “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把学习不仅当作一种人权,更应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强调自身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责任性,真正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全民终身学习基本形成之时,也就是学习型社会实现之日。
  3.高校: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认的大学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全日制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而继续教育则是实现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高校应该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扭转高水平大学不重视继续教育的认识误区,改变继续教育可有可无的错误做法。
  很多著名高校、高水平大学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工作。比如清华大学,这座中国水平和地位数一数二的高校,1985年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工作,赋予继续教育重要的职能定位和历史责任———继续教育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式办学的重要体现,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窗口和载体之一,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成果转化,进而扩大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清华大学既成立了主要负行政管理职能的继续教育处,也成立了承担具体教学任务、实体性的继续教育学院,有700人左右的专兼职从业队伍,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绩:至今共计培训面授学员近100万人次,培训远程学员逾300万人次,最高年培训收入20亿元。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已然成为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驾齐驱的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地位、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浙江大学、人民大学都是重视继续教育并取得非凡成就的著名高校。
  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发展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东恩)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1399次访问,全刊已有4664147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