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宝哥哥的“自省精神”
作者:赵国强
查看:56   

  年纪轻轻的宝哥哥是最不惮于谈论“死”的。他曾多次与丫鬟们谈论自己的理想是“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别人自然都将其视为他又说 “疯话”,不去理他。
  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一日,宝玉因各处游的烦腻,便想起《牡丹亭》曲来”,“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着意出角门来找”。别的女孩子见宝玉来了,都笑嘻嘻的让坐。唯独“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文风不动。”宝玉并不在意,坐下“陪笑央他起来”唱曲,不想龄官“忙抬身起来躲避”,并“正色”拒绝。宝玉“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在这之后,宝玉亲眼看到对自己无比冷淡的龄官却对贾蔷有情有意,只得“痴痴的回至怡红院中”,和丫鬟袭人感叹:“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 ‘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贾宝玉作为贵族少爷和纨绔子弟,被自己家花钱买来的“小戏子”冷淡和拒绝,不但没有恼羞成怒,而且由此改变了自己对大观园中女孩儿们眼泪的“贪心”,从而“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因该说实在难得。《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哪怕是这豪门贵族中的一个奴才,也往往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我膨胀,但唯独贾宝玉凡事往往能“垂头自审”,可见,我们这位可爱的宝哥哥有着极强的“自省精神”。
  自省精神是古代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质,自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修身方法。“自省”之意,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子以恐惧修省”,“自省”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它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是一种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行修养的方法,它一致为中国人所秉持。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他早年认为王安石变法太急功近利,一直持反对态度。但在他被贬做地方官后,发现新法很有可取之处,从而对自己进行解剖、反省,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承认自己反对新法的“差缪”,“少有中理”。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内心极端痛苦,但他在痛苦的寂寞独处之时,仍能诚恳深刻地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通过自我反省、幽默自嘲,从而解脱了内心的痛苦,实现了自己精神的飞跃。被贬惠州时,他在自知自省后,不怨天尤人,而是检讨自己,不但苦乐祸福不萦于心,而且自甘此乐。
  一般人在不如意或不得志时,或激愤不已,怨天尤人,或长吁短叹,忧郁不振,往往明于察人,暗于察己,难以自省。像苏轼这样,能够常常自审自省,尽管一路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仍没有妨碍他的“平生功业”,每到一处,或筑长堤,或办学堂,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心胸豁达、品德高尚、充满智慧的君子。
  自省作为一种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在近现代,也一直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梁启超猛然自省,觉得“非学道之人,不足以任大事”,于是针对自身设计了修身内容:“以五事自课:一日觅己,二日诚意,三日主敬,四日习劳,五日有恒”,并且“时时刻刻以之自省”。鲁迅敢于直面自己,常常真诚地解剖自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胡适更是认为“能够自省”,应该作为“民主政治最基本的条件”。
  今天,“吾日三省吾身”依然是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遇到各种各样曲折时,修正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良方。在这一点上,贾宝玉作为一个身处“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豪门公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充满自省精神的可爱形象。
(赵国强)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780次访问,全刊已有4668952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