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新时期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吴振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主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度思考,高瞻远瞩,对我国发展阶段所作的重大历史判断。
  在本次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思想、新目标、新战略,其中“新时代”和“主要矛盾”尤为突出。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度实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社会等党和国家事业焕然一新,完成了许多年都想实现但未曾实现的事业,推动中国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深刻领会“新时代”的内涵,需从国际国内两方面视角去解读。从国际方面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是,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由繁荣步入衰退,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势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复苏乏力,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寻求新的增长点、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二是,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苏东剧变之后,美国一度成为世界霸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下,新兴经济体不断涌现,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区域组织紧密性不断增强,美国单极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日益不稳,特别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等的相继崛起,世界形成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态势。三是,我国由“防守型外交”向“积极性外交”转变。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而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全球事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行稳致远。四是,我国由“参与全球化”向“引领全球化”转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趋势明显,在全球化历史车轮不可能倒退的形势下,我国以大国的姿态,积极倡导 “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建设、成功举办“G20峰会”等,为推动全球化发展,恢复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发出了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
  从国内方面看,新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社会各项事业中开创了崭新局面。一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廉洁型政府”转变。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政府管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地方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之处政府去调节。在“打虎拍蝇”的反腐高压态势之下,腐败分子应声落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逐渐形成,政府更加廉洁透明。二是,“制造业大国”向 “制造业强国转变”。我国已是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现价113916.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261美元,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已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人民满足温饱状态,已进入小康社会,我国目前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推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三是,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城市化倾斜、工业化偏向、东部优先发展的策略,使得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尤为明显,十八大后,采取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发展策略,旨在弥补这些差距,发展更加注重公平。四是,中国文化诉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魅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日益繁盛,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彰显。五是,更加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中,我国长期以来较为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甚至成为政府官员晋升的首要考核指标,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治理的现象是常态,“十个城市九个霾”。十八大后,“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观念,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得以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我国发展实践,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环境观已深入民心。
  要深刻领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变,需历史地考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全程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涵。改革开放之初,受“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体制”等的影响,经济增长乏力,人们依然面临“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度剖析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温饱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他强调,这一矛盾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的。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已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外贸易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们的生活已经满足温饱且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人民所需要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受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以及我国在改革开放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工业化偏向、城市化倾斜、“先富带后富”等不平衡发展策略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工农发展差距等日益拉大,“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差距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我国长期实行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使“四化短板”“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等发展不充分问题相互交织累积凸显;十八大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的任务,习近平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此观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时代也是解决我国社会新矛盾的时代,新矛盾对应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期的历史起点。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吴振方)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3285次访问,全刊已有465213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