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我国对外关系原则的更高定位
———宪法序言第十二段的系统解释
作者:法学院 杨盛达

  自18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国家的商船进入珠江口,官船进入天津大沽口,中国进入世界体系,至今已有230多年。到1980年代全球化时代肇始,200年来,中国的命运与外来的影响已经紧密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在全球化时代,不论表现为合作还是竞争乃至冲突,都在提高。所以,在宪法序言规定对外关系的原则、路线、目标与价值观,在我国而言,实属必需。
  通过2018年宪法修正,不仅确认中国革命、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而且强调了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这一点也是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基本经验。因此,才有了下面的增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特别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国家发展方向与基本价值观的表述,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修正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是一个因果关系链。
  第一点,修正强调了不仅前期的革命、建设的成就,而且目前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比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代替”台湾当局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等。正如学者宋伟指出的“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第二点,强调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密切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与世界连在一起;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起国与主要出资国,这些都是基于这个认识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第三点,在此基础上,厘定了外交政策、外交原则、对外开放战略与目标。在外交上,建国初期我国曾经历“一边倒”的时期,即在国家性质、政体组织形式上全面借鉴苏联。这个教训在50年代末得到部分纠正。60年代后开始提出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70年代末我国比较强调这一政策,八二年宪法纳入了这一外交政策。五项外交原则是1954年由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后来在1955年召开的亚洲国家会议和万隆召开的亚非国家会议上被广泛接受,并逐渐受到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同,发展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在上述外交政策、外交原则下,本次修宪将新时代外交战略与目标纳入宪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过去15年,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十九大报告第十二部分标题就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阐述了政治、安全、经济、贸易、文明和环境气候六个方面的行动纲领。 这是我们解读这次修宪必须要参考的论述。
  “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经验等生产要素的70%~80%来自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出口贸易顺差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对于南北合作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早有睿识卓见:“发达国家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不可能以第三世界国家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为基础”,“南方得不到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北方就没有出路。”“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规范性意义上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入宪,就要求我国承担国际法义务,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文明和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推出同舟共济的行动纲领。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演讲中郑重承诺:“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点,外交政策的方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外交政策的方针。“从前苏联解体,过去超级大国的‘两级’变为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以后,而全世界的殖民统治也基本结束,上述‘三反”的外交政策已基本不提了”。 当然,自2010年中国的名义GDP超过日本,特别近几年逐渐向美国逼近,正如国际评论家郭良平所指出,“而今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使美国不得不对中国平等相待。这个心理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挫折感的过程,使它至今无法接受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因此,美国在变着法子遏制中国。这样,反霸权主义就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总起来说,第十二段针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通过修正,厘定了我国对外关系的更高原则和国际政策的长远目标: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扩大开放,发展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将中国的发展和命运与全人类的发展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法学院 杨盛达)
聊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0566次访问,全刊已有46523916次访问